推荐产品

大气物理研究所结合气象、环境资料首次定义中国蓝天


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中国,在高速发展的同时,紧张的霾事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正视。直到2015年6月11日,很多市民拿起相机,拍下了难得一见的“北京蓝”。而2016年1月18日,北京市环保联合会、公众环境研究中间等环保组织发布了“北京市2015清洁空气十大关键词”,“北京蓝” 跃然纸上。北京蓝走红的背后,是人们对蓝天白云的伟大渴望,也是“蓝天”如许被科学研究长期忽视,但却与人们生活安排痛痒相关的高概率事件第一次得到全国性关注。在“奥运蓝”、“APEC蓝”、“阅兵蓝”、“一带一起蓝”被国民熟知以后,人们迫切地想知道,霾增长的同时蓝天削减了么,是什么导致了蓝天的出现,以及将来是否能由出现更多蓝天。然而,目前尚未有研究对蓝进行定义或探究其转变,蓝仍然是一个被气象学和环境学忽视的题目。同时,为了检验中国蓝天保卫战计划的成效,社会必要一个直接的蓝指标,来更好的服务于人民需求和国家建设。

  a. 中国蓝日数的多年平均分布 (单位:天)

  因此,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素博士生与黄刚研究员、胡开明、王林副研究员、北京大学林金泰研究员等人基于地面观测资料和人民国家需求,首次提出一个较为可靠的中国蓝指数,来更好描述好气候(气候晴朗,利于出行)和好空气(空气质量优)的双重含义。研究揭示了中国蓝日数在1980-2014年间的缓慢上升趋势,同时呈现除很强的区域性。三个低值中间分别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、河北南部和广西东北部,其年平均蓝日数分别74、86和92天。增长/削减最明显(-7.5/9.5 天/10年)的地区分别位于我国西南部/江淮黄淮地区,且42%/23.4%的站点呈现明显增长/削减趋势。该研究同时揭示了蓝日数与风速、相对湿度、无雨日数的紧张关系。同时发现区域蓝日数转变中大气环流在不同季节中的紧张作用。

  研究第一通信作者黄刚如此评价这一工作:“站在污染的对立面,我们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,这是首次尝试定义蓝日数。在18大建设鲜艳中国的号召下,我们的工作有利于判定宜居城市,为国家能源战略提供参考,因此对推动中小型城市和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紧张意义,更好的了解这些题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制订节能减排清单,将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。”

  论文信息:Wang S., Huang G., et al 2019. Chinese Blue Days: A novel index and spatio-temporal variations. Environ. Res. Lett. https://doi.org/10.1088/1748-9326/ab29bb(IF=6.192)  


Copyright© 2003-2012    版权所有   公司地址:北京丰台区丰台北路32号华盛写字楼B8058 邮 编:110023
联系电话:15010539992 010-63845660      
 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001697号-1